我從學生時期開始就是個在迷惘中求生存的人。一直以來都知道自己不想要、不喜歡什麼;但對於熱情所在,我總是反反覆覆,給不出一致的答案。
而近期工作的不平靜,讓我有機會審視自己對工作的價值觀與意義。偶然找到【準大人 Amateur Beings】的第 34 集 podcast,給了迷惘中的我一段軌跡可以遵循。
準大人的 podcast 以哈佛商業評論的一篇文章為主軸,點出千禧世代在出社會一段時間後,可能面對的工作難題,並針對文章裡提到的 6 個核心問題提出討論。因此本文將分享自己針對這 6 個問題實作完,得出的答案與感想。
如果你有興趣一起參與這 6 個靈魂拷問,可以先閱讀哈佛商業評論的文章: “6 Questions to Ask at the Midpoint of Your Career“。該文章亦被翻成繁體中文版:【中年危機來臨!6 大問題化解職涯中期的迷惘】。
也非常推薦搭配 Podcast:準大人 Amateur Beings EP34 一起服用!
本文純屬個人分享,文內言論僅代表本人立場。
1. 善用「後悔的力量」
哈佛商業評論文章裡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
What will I regret not having done or learned 10 years from now?
(10 年後如果沒有完成哪些事或學習哪些技能,會讓我感到後悔?)
我是屬於代辦事項從來沒有全數執行完、永遠都有下一件事要做的人。這讓我前陣子有些苦惱,好像蠟燭多頭燒,所有事情都好重要,我排不出優先順序。
但當我把時間軸拉長,先設想自己十年後的職涯或生活是什麼樣貌,我期待自己達成哪些目標、擁有那些技能時,答案便非常明瞭。我將這個問題分成職涯、生活、家庭、娛樂這四個面向來思考。
我對自己十年後的期許
- 職涯:在工作的領域有話語權,至少擔任一次領域研討會的演講者
- 生活:擁有至少一份被動收入,不再需要為了賺錢出賣自己的時間
- 家庭:和另一半感情穩定,持續互相理解、扶持,探索世界
- 娛樂:擁有一項自己享受且擅長的運動或休閒活動,並規律執行它
綜觀上述的目標,也就得出以下幾個「不做或不學習,會讓我感到後悔」的事情:
- 精進自身領域的技能與知識,在有限的工作環境裡持續學找學習的機會
- 額外開拓收入來源,並研究可以在英國長期執行的投資管道
- 有意識地規劃和另一半好好相處的時間
- 嘗試不同運動與活動,若喜歡則固定執行
這些在時間管理的象限中便屬於「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也是在迷惘時可以持續推動我前進的事。當然,這是以我現階段的想法為出發點實作得出的結果,因此都有調整的空間。
2. 從小地方觀察,找出工作的意義
第二個問題:
How do I tap into my purpose? (我如何挖掘自己人生的意義?)
原文與 podcast 裡都有提到,當你在釐清自己工作的意義時,可以先自問這三個問題:
- 你享受做什麼事?
- 你對什麼事情感到好奇?
- 哪些事情是你曾經喜歡做,之後卻遺忘的?
而上述問題的答案,是否會在你工作時出現,如果會,那麼這或許就是你工作的意義了。
聽起來很抽象?以下分享我的個人例子:
我一直以來都非常熱愛寫作與寫詩。從我有印象以來我就是個「愛寫東西」的人,學生時期多數人討厭的作文考科,是我最愛的科目。
然而到了五專、大學、研究所,我幾乎不再寫文章。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主修科目與其他重心,那段時間唯一一次寫的文章是我曾在 Medium 發布的英國口譯所申請心得。當時發布完,收到不少相似背景的人傳來的感謝信。
時隔一年後我再度發布了一篇在英國求職失敗的文章。發布後沒多久便收到不少人的反饋,說我的文字帶給他們很多安慰與力量。也在那一刻讓我重拾被遺忘已久的、對寫作的熱情。
但若帶回工作層面,我的職業與寫作幾乎沾不上邊。如果回頭看前述的三個問題,我工作的意義或許不是「寫作」本身,而是「透過自己的經驗與能力」,為他人帶來正面影響。這就是我從工作中獲得的意義所在。
而撇除工作,我的個人專案確實都圍繞在文字與創作上。自架網站、撰寫文章、讓文章登上搜索排名前三,都是我願意花時間、無酬琢磨的事情,我也樂在其中。
以上是我的個人例子。更多時候,工作的意義可以非常直接地源自於金錢驅動力。如果你對賺錢有感,每個月對於薪水入帳、存款增加感到無比滿足,為你帶來成就感,那也是在合理不過的工作意義。
累積金錢的背後可能是它為你帶來的財富安全感、讓生活有更多餘裕。不論哪一種原因,只要你能因此享受工作、享受現在過的生活,就是有價值的。
所以講到底,當你對工作迷惘時,若想到這份工作能帶來財務上的安全感、滿足物質需求,其實就是在做有意義的工作了吧。
3. 找出天賦、善用天賦
第三個問題:
What mastery or gift have I developed that I can offer to the world?
(我累積了哪些技能或發掘了哪些天賦,可以貢獻給這個世界?)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先分享 podcast 與文章中都有提到的一段話:
The purpose of life is to discover your gift;
The work of life is to develop it;
The meaning of life is to give your gift away.人生的目的在於發掘自己的天賦;
人生的功課在於發展這份天賦;
而人生的意義在於貢獻自己的天賦。
這段話出自於 David Viscott,我自己聽完後非常有感觸。坊間已經有不少幫助我們找出自身天賦的工具,因此不再著墨。而要如何將自己的天賦貢獻出去,就現實層面而論其實不容易。文章與 podcast 內都有提到一個練習,可以幫助釐清工作中更高層面的意義:
試著連續問自己 5 次:「你是做什麼工作的?」
這麼做可以讓你一層一層地撥開自己工作的本質,釐清這份工作跳脫自身與公司之外的意義。或許你就能從中找出貢獻天賦的管道。
Podcast 主持群都各自示範了自己的練習,而我的練習如下。
我問了自己:「你是做什麼工作的?」
第一遍回答:我的工作是搜尋引擎優化,屬於數位行銷的渠道之一。
第二遍回答:我讓我負責優化的網頁登上 Google 搜索排名第一頁。
第三遍回答:我幫品牌在搜尋引擎上自然地提高曝光度。
第四遍回答:我透過搜尋數據了解搜索人的意圖與內容,讓符合意圖的內容出現在搜尋引擎第一頁。
第五遍回答:我在不干預消費/閱聽行為的前提下,讓負責的品牌網頁登上 Google 搜尋第一頁,讓消費者/閱聽人選擇是否點閱。
我可以透過我的工作,幫助自己認同的品牌或網站內容提升曝光率,觸及更多閱聽人與消費者。
當然,受雇於企業時往往無法決定公司想和那些品牌合作。但若我有天開始自行接案時,就能更有意識地選擇自己也認同的理念進行合作。這或許就是我貢獻天賦的方式。
4. 你理想中的一天是什麼樣子?
文中提出的第四個問題:
What do I want my days to look like? (我希望我的一天會怎麼過?)
文章建議我們想像自己 5 到 10 年後,理想中的一天會是什麼樣子、這一天當中都在做什麼事。這樣的想像練習可以有效從理想生活的細節中找出你現況與目標的差距。
舉例來說:我理想中的一天是可以照著自己的步調工作。
早上 7 點醒來手沖一杯咖啡、做一份早餐,花一些時間伸展、自由書寫;9 點開始在家工作,約 4 個小時後就可以結束。下午 2 點簡單吃一點午餐、帶小狗散步;傍晚 4 點和朋友或另一半相約去運動,回家時順路採買晚餐食材,或是和另一半造訪沒去過的餐廳探店;晚上 7-8 點過後依然有充足的時間做瑜珈/閱讀/看電視,11 點睡前計畫隔天的行程。這樣的生活即便日復一日,我也不會覺得疲乏或無趣。
上述的例子告訴我兩件事:
- 我的理想生活是能夠自由決定工作時段與時長
- 我的理想生活是把重心放在身心健康與家庭上
這也因此形塑了我的目標,並釐清我目前的情況與這個目標的差距有多少。
5. 能妥協與否,是組成價值觀的關鍵
第五個問題:
What trade-offs am I willing to make, or no longer willing to make?
(我願意為那些事情妥協,或不再願意為哪些事情妥協?)
一件事情是否能被妥協,決定了你生活中的優先排序。像是一個以工作為重的人可以為了工作,妥協和家人相處的時間;一個以身心健康為重的人,也可以選擇體力、精神負擔較輕的工作。這就造就了他們的價值觀與優先排序。
我的經驗是,價值觀 (尤其金錢觀) 一定會在人生不同階段有所改變,而這些改變沒有好或壞。隨著我們的包袱變多或變少、累積的生活與工作經驗增加,我們的重心勢必也會變。
而定期檢視自己的內在價值觀,可以讓我看到它們是為何而改變、這些優先排序是否與我的目標一致。
對我來說,目前無法妥協的事情有:
- 我後天選擇的家人 (另一半、小狗)
- 我的身體與心理健康
- 擁有穩定的收入與存款
這樣的優先排序代表我必須捨棄一些社交活動,將注意力專注在一小部分的人身上。這也表示我偶爾會放棄一些娛樂消費,或是在日常花費上精打細算。而這反映出我現階段的價值觀,是我在了解自己後做出的取捨,我目前也對這樣的優先安排感到滿意。
6. 把焦點放在生活中變好的那些面向
問題六,也是最後一個問題:
What’s getting better about my life? (我的生活中哪些面向變好了?)
其實我覺得工作迷惘時問自己這個問題,最能有效恢復自信。大部分的人可能認為自己隨著年紀越大,背負的責任與包袱就越重。生活壓力變大了,日子也就更困難。
但如果反過來想,若可以反思自己一路以來,生活裡有哪些面向是變好、增值的,對我來說會是一劑強心針。因為如果我現在過得比以前迷惘時還要好,那未來的我一定也可以過得比現在迷惘的自己從容。
我記得自己人生中最迷惘的一段時間是研究所畢業那一年,也是疫情最初爆發的 2020 年。當時的我在英國找不到工作、封城哪裡都不能去,以為這些待業浪費掉的日子會成為人生中的大汙點。
但現在回頭看,所有擔憂、恐懼、跟自己的過不去,都已隨著時間迎刃而解。沒有人會無故翻出這段待業空窗期指責我;如果有,現在的我也已累積了足夠的自信能從容以對。
總結
如果只能用一句話總結這篇文,那我會說:把你的迷惘當作一個反思的機會吧。你現階段的挑戰終究會過去,而迎接你的會是下一個階段的挑戰。重要的是如何有意識地過日子,並朝著這個必定會不斷改變的理想生活前進。
希望這篇心得能讓同樣迷惘中的你,多一點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