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da 的跨領域故事從傳播媒體橫跨至語言文化,最後扎根資訊科技。她在美國西雅圖中央學院取得傳播媒體副學士後,回台灣透過轉學考進入淡江大學法文系;大學畢業後她又前往澳洲南澳大學攻讀 Information Technology 碩士,目前在澳洲擔任商業系統分析師 (Business Systems Analyst)。
本文將回溯到她選擇唸法文系的原因,並帶我們了解後來從法文系轉換領域到 IT 的契機。最後 Veda 也將分享商業分析師每天的工作內容與挑戰。
當初大學為什麼選擇法文系?
轉學考選擇法文系完全是基於興趣。當時從美國回台灣後單純因為對法文和法國文化有興趣、對法國有所嚮往,所以報考了法文系轉學考。(能當桂綸鎂的學妹也是當時的助力之一😆)
畢竟一開始還沒仔細思考未來想從事的職業,所以我那時候給了自己在法文系這三年的時間,思考未來的方向。
當然光靠思考是不夠的,我知道自己必須親自去體驗、去試錯。嘗試過才會知道自己到底喜不喜歡一件事、才會知道自己接下來是否要繼續花時間投入這件事,培養出一個職涯。
大學法文系期間,你做了哪些嘗試?
我大學嘗試了很多事情,包含:擔任法文系畢業公演的導演、考取華語教師證照、接案攝影、籌辦畢業歌拍攝、和社團朋友一起進行攝影工作室的草創;也嘗試了不同形式的短期工作,像是到誠品打工、暑假期間體驗了郵輪打工、以及擔任小學生的家教。
|延伸閱讀:英文科系畢業,在英國能找哪些英文相關工作?
為什麼研究所決定讀商業分析相關科系?
研究所決定轉換領域是因為就現實面而論,我知道自己的法文程度無法讓我以此發展出一個職涯。
至於為什麼選擇商業分析,是因為大學期間接觸到一位自由接案者。她主要提供品牌行銷服務,工作方式是選擇與自己理念一致的客戶接案。
這讓我開始思考:自己是否也能透過自由接案,來幫這個社會達到一些我認為有意義的事?
我當時選擇研究所科系時,便開始考慮:哪個領域能幫我達到自由接案、幫助他人、優化組織這三件事。這是我開始轉向商業分析的開端。
當然,商業分析有很多面向:有些偏金融相關、有些偏向 IT;我後來選擇了 IT,因為我非常確定未來的趨勢和走向必定會與科技有更緊密的連結。因此決定試試轉往 IT 產業發展。
商業系統分析師每天都在做什麼?
我現在的公司崗位與職責分得很細:我的職位位於 IT 團隊的 Systems Team 裡;而 Systems Team 內又分了很多組別,我是 Digitalisation 組裡的其中一位系統分析師,組內除了我之外還有另一位系統分析師、一位 PM、以及兩位 Developer。
我每天最主要工作是搜集、彙整全公司所有部門的需求,並和我的 Digitalisation 組員一起分析、規劃、測試並實踐這些需求。
目前工作上最困難的部分是什麼?
我們公司屬於能源工程公司,因此很多時候會需要和工地工作者交涉,將原先紙本的檔案數位化。這表示我需要了解如何和這些最接地氣的人溝通,理解他們的痛點與需求。
這其實蠻困難的,因為工頭的需求必定會與客服或其他部門的意見不同。舉例來說,假設今天的需求是要開發出一份電子表單:那麼我們就要親自與工頭們溝通,有時會需要籌備工作坊、和多個部門交涉,顧及多方需求。最後要讓大家意見統一,設計出符所有團隊需求的電子表單,再交由 Developer 進行開發。這整個過程是非常耗時耗力的。
此外,像我是非英語母語人士,面對澳洲人的時候會擔心自己是以「外國人」的身份被對待。這讓我蠻緊張的,也是我目前在克服的心魔之一。
你認為系統分析師需要哪些實力與訓練?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訓練溝通、應變能力這類的軟實力。畢竟硬實力只要肯花時間、下功夫,其實不難取得,但軟實力需要時間慢慢培養。
以及像上述所說,我會因為自己的母語不是英文而自我意識過高。因此我會提醒自己:當初公司雇用我的原因是因為我擁有的能力,否則不會另請我這個非英文母語人士來做這份工作。
|延伸閱讀:英國職場文化:8 個觀察與心得
現在回頭看自己經歷的一切,有什麼體悟?
很謝謝自己在台灣、在淡江的這些日子,讓我嘗試了很多事情。我覺得淡江很像一個大熔爐,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最獨特的樣子。因為有這樣的環境,我才能去做這麼多不同類型的嘗試。
最後,有什麼話想對讀者說嗎?
網路上有很多轉換領域的成功案例,我不是唯一。這些案例在我們對於想嘗試的跑道毫無頭緒時,或許有參考價值。
但我認為生活、職涯中的幸福感與自我肯定,往往是在我們做了與他人不同的決定、並堅持下去後,才體會得到,感受也最強烈。成功案例是很難複製的。每個人的條件、機遇都不同,也都有屬於自己的路。
如果你喜歡 Veda 的分享,歡迎前往她的 Instagram 親自告訴她!